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口渴的能源(三):石油與生質能源喝了你多少水?

全球各項能源產出有90%都亟需要使用水資源,同樣的,汽油和石油都與水資源的使用緊密相關;我們的各項交通都非常需要石油的產物,但原油精煉的過程需使用大量的水資源,根據估計,在美國,每天將近有38億~76億公升的水資源用於原油的精煉,藉以提煉出30億公升的石油產物。
以色列海法煉油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那麼替代能源呢?
普遍被視為替代能源的第一代生質能源,同樣也是高耗水的能源,以玉米所製得的酒精來計算,製作1公升的玉米酒精,需要3.5~6公升的水,相較於產出1公升汽油,需要1~2.5公升的水,生質能源的耗水量更高;以愛荷華的生質酒精廠為例,每年需使用15億公升的水資源,這樣的水量可以讓一個10,000人的小鎮使用一年。另外,石油依照開採來源是否屬常規,及各項技術的影響,產出1公升汽油,有可能也會耗用到超過2.5公升的水資源。據統計,提供一輛汽車運轉1英里所需的生質能源耗用的水資源是石油的20倍。
站在水資源保護的角度,發展這類型以糧食作物為製造來源的生質能源,也造成了很大的水資源壓力,因為生產製作生質能源的農作,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特別是歐盟在再生能源的政策上也相當重視生質能源的發展,除了衝擊水資源外,對糧食分配也造成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依據交通部統計,民國102年,台灣外出民眾使用之交通工具,以「機車」所占比率最高,達47.7%,「自用小客車」占23.7%次之,兩者合占所有交通工具之71.4%,公共運輸則占15.2%;而行駛1公里平均所需要的汽油,大約需耗費1.8公升的水來進行石油的抽取、精煉和運輸,所以少開車、共乘或搭乘公共運輸都可以幫助減少石油的使用,讓我們節能省水。
行駛1公里所需食油約需耗費1公升的水來進行石油的抽取、精煉和運輸。圖片來源:世界水資源日網站
從水資源的角度了解生質能源與石油,並非是為替代能源下結論,除了讓大家了解隱含在交通背後的水足跡,更期望大眾重新思考每一項"替代"方案,是否會再衍生其他環境問題;為了面對石油資源將有耗盡之時以及碳排放等問題,我們所尋找出來的替代能源和方案必須更全面性的考量整體,不讓任何一項決定造成資源間的競逐,如此才能在解決問題之際,不再製造新的問題,達到真正的永續。

本文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口渴的能源(一):核能發電喝了你多少水?

地球上的水,僅有0.025%是可用的淡水資源,而水和能源之間的關係又是緊密關聯且高度相互依存的,因為能源生產和傳輸需要利用水資源,特別是水力發電,核能和火力發電,水和蒸氣扮演了驅動發電的角色;相反的,水資源也需要能源,全球能源發電約8%是用於抽水、處理水和輸送水資源到各用戶中。
根據統計,全世界的可用水資源有70%是用於農業,15%則用於能源生產,估計約90%的能源產出都非常需要使用水資源,我們幾乎可以說,水產生了電,因此,只要我們能發展低耗水的發電方式,就有機會透過能源議題的耕耘,解決部分水資源的問題。
以台灣目前最熱門的核電議題來說,核能發電的產出過程也需要大量的水資源。核能發電是利用鈾-235分裂反應所產生的能量,將水加熱使其變成蒸氣,再推動汽輪機與發電機來發電,接著再以水冷卻蒸氣並釋放多餘的熱能,就是這樣的過程會使用到不少的水資源。
核能發電使用到水資源來冷卻,主要有兩個部分:
1. 反應爐內的熱轉換:水在反應爐中進行封閉式的循環,由鈾分裂產生的熱能,可以將在反應爐內循環的水轉化成蒸氣,蒸氣推動汽輪機後,再使發電機發電,熱蒸氣再透過冷凝器冷卻為水,循環使用,正常情況下,這部份使用的水是小量的。
2. 冷凝器冷卻蒸氣並釋放多餘的熱能:所花的水量,則是發電過程中真正主要所消耗的部分。
將蒸氣冷卻有兩種較普遍的方式,貫流式冷卻(once-through cooling)和濕式冷卻塔 (wet cooling towers:recirculating cooling systems),前者的冷却系統用水取自可用水源,例如河、海、湖、運河等,並且為一次性使用,水通過電廠冷凝器吸熱後,流回原水源,過程會有部分蒸發的現象;後者則將冷凝後尚溫熱的水送入冷卻塔,透過接觸空氣,蒸發將熱帶走,再下落到下方的冷水儲水槽,有些水在這過程會飄出,降溫後剩餘的水送回發電廠冷凝器中再循環使用,因此,只需抽取因蒸發或下落飄出而減少的水來填補冷卻系統,相較於前者抽取的水量是較低的。耗損的水資源,主要來自蒸發,但因兩者冷卻方式的不同,後者耗損的水資源是較多的,前者不計算流回原水源的部分,每發一度電所消耗的水資源平均約為1.5公升,後者每發一度電所消耗的水資源平均約為3公升。
fig1
圖一:貫流式冷卻(once-through cooling)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Process   cooling-tower-basin
圖二:濕式冷卻塔 (cooling towers:open recirculating cooling systems)

下表提供兩種冷卻方式下,每發一度電平均所需抽取的水量,與實際耗損的水量:

每度電
貫流式冷卻
濕式冷卻塔
抽取水量
耗損水量
抽取水量
耗損水量
核能發電
95~227公升
0.4~1.5公升
3.0~9.8公升
2.3~3.0公升

雖然前者所蒸發耗損的水量較少,使用後會排放回原水源,但因為所需抽取的水量很大,會在抽取過程影響海洋生物,包含會抽入魚卵、魚類和甲殼類等,並且冷凝後尚有溫度的溫水直接排放回水的來源地,對海洋生態系會再次造成影響。
不論使用何種冷卻方式,核能發電過程平均每發一度電至少會消耗1.5~3公升不等的水資源,雖然政府官方資訊提到核能發電為潔淨能源,不會有二氧化碳排放,但每一個行動都要考量各種資源的投入,核電雖然較無碳排,但耗用的水資源卻是各種能源中相對較高的一種。
根據聯合國數據顯示,未來人口會不斷成長,水資源與能源需求必會提升,預估到2035年,能源需求會成長50%,然而,地球整體的水資源是有限的,並且因氣候變遷所導致的不穩定性會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從各個面向降低水資源的耗損是很重要的課題。
以去年102年一整年為例,核能發電在台灣所有發電中約佔20%左右,累計的發電量約是400.79億度,以每發一度電消耗水資源1.5公升來計算,去年核能發電就消耗了約600億公升的水資源,相當於24,000多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因此,除了永續可再生、無碳排放等考量,尋找低耗水發電方式的替代能源是我們也必須思考與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