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知己,知彼,然後知恥


(TVBS)(TVBS)


有些比賽是結果比過程重要,無論中間多麼難看,只要最後結果是好的,就能洗去中間一切難堪;但以今年亞運棒球來說,從出征之前,我們就應該要知道這是一次過程遠比結果重要的旅程,但可惜從對韓國一戰看來,棒壇人士還是以結果導向的思維在帶這支青澀的中華隊,想爭面子,最後卻連裡子一同輸個精光。


關於比賽調度的是非對錯我們就不再提了,我真正想探討的,是撇開這場慘敗,我們究竟能從當中學到些什麼?還是只是把怒氣發洩在球員或教練團上,而忽略了真正值得深究的重點為何?"
蔣智賢。(TSNA)蔣智賢。(TSNA)


說實在話,這批球員不管表現得好或不好,甚至是發生搞笑失誤的外野手或一個人次都沒能解決就被換下場的先發,他們都沒有必要為這場敗仗負責任。選手就是盡自己的全部能力,技不如人無話可說,反而是調度者是否有清楚掌握每名球員的近況,依能力和適性做最佳分配?這才是問題。與其說擔心一人次都沒解決就換人會影響投手信心,難道放他去面對遠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應付的對手,就不是在傷害他的心理建設嗎?

我一直都不能理解球隊對於敵我雙方實力差距是怎麼評估的,大家似乎都有共識我們是實力比較差的球隊,但真正比賽起來,卻又不像是真的理解自己是實力有段差距的球隊,反而像是和實力相當的球隊在拚輸贏的感覺。結果從不想輸,到最後變成悲慘地不想被called game,然後最後還是被提前結束比賽,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劇本比這更難看的了。如果還有人記得亞運代表隊的初衷,就是要讓年輕的選手們磨練經驗和自信,從高壓的國際賽中獲得成長以成就未來更好的中華隊,那台韓一戰教練團的作為和調度可以說完全是本末倒置。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明明這支韓國代表隊就是比中華隊身材要好上一大截,球員揮棒和長打能力全然不是同一個水平,教練團賽前竟然還念茲在茲要提防韓國隊的快腿?我真的很懷疑大家看的棒球是不是在同一個世界的。事實上,我根本覺得棒協或中華隊的教練團似乎有一本萬年不變的應答手冊,如果大家有耐性去翻歷年的訪談,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對手的快腿要提防、球員心理強度不夠、球速太慢球員不適應、投球姿勢太怪所以打不好,守備紮實度有差,賽前有信心賽後坦承實力有差,諸如此類,其實根本不需要出國我就能猜到新聞內容訪談會是那些。

在他們的言語裡所建築出來的棒球世界,其他國家的棒球似乎都沒什麼成長和改變,日本就是細膩、古巴就是腿快棒子大、韓國則永遠有機會抓。但現實上不是這樣的,就連離我們最近的日本和韓國兩隊,近年來現代化、科學化的腳步是那些守舊的主事者所難以想像的。台灣印象中的老日職早就開始進化,就連最守舊的日本都開始導入國外的運動科學和新觀念,更別提從來不畏懼改變,隨時願意追求突破方式的韓國。之前韓國選手的身材和台灣選手還不會差太多,近幾年呢?你可以看到韓國隊選手上半身一個比一個壯,而且還是兼顧速度和力量的訓練方式;台灣呢?除了往右半邊打,有人上壘先觸擊求保險分外,我們這幾年到底有過什麼訓練突破沒有?如果指導者沒有成長,我們要拿什麼去讓年輕球員追上世界其他競爭者的腳步?

王躍霖。(中央社)王躍霖。(中央社)


永遠在期待英雄,永遠在等待奇兵,卻沒能正視平均實力越差越遠的現實,如果十場比賽中能贏一場,我們該做的是為那一場勝利歡欣鼓舞,還是正視另外九場的慘敗?更殘酷的是,我們事實上10場中都贏不到1場了,我真的不知道「又是高志綱」還要再重播幾年。

台灣並不缺棒球天份,事實上,我提過很多次,以台灣從事棒球人口比例之少,卻能有如此棒球水平以及少數頂尖好手,根本就是天生神力!但如果再放任過時的指導者以及昏庸的主事者亂搞,台灣的水準也就只能在原地踏步了。事實上,你說台灣的棒球實力沒有在進步嗎?絕對不是,中職的出現確實讓台灣棒球水平有成長,但那都是在有限範圍內緩步上升,沒有真正質變的升級。就好像一台車縱使不斷地推出特仕版並加裝風力套件,但沒有更換引擎,車子性能提升始終有限,永遠不可能和其他排氣量更大的車種競爭。

台灣棒球想要追上世界其他競爭者的水平,現行既得利益者的排除是必須的,棒協的職責應當是推動基層棒運發展,指導國內棒球技術水平提升,引進台灣欠缺之關鍵技術或指導人才,站在一個制高點來幫助台灣棒球。而絕不是一個僅供派系分割棒球資源的組織,也不是一個和中職作意氣之爭的團體,更不會是一個賽前賣門票賽後分獎金的營利機構。而國內的指導教練們,如果只是把自己20年,30年前當球員時期學到的那一套,再照本宣科地傳授給新生代的年輕球員,在大家都在求新求變的當下,這樣的固步自封怎麼可能有和別人競爭的本錢?固然科班出身或是有職棒經歷的退役球員,在棒球技術上都有其專業,跟沒有相關經歷的人比較起來絕對是更有說服力,但如果僅是憑著「過去」的棒球經驗,而不去吸收「現在」的新技術或是排斥外界非科班人員的建議,那是不是又是另一種專業的傲慢呢?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台韓戰來說,我們不能掌握隊上球員能力、近況以及適合定位,是為「不知己」;錯誤評估對手實力、強項以及為了虛偽的面子,不懂得保留戰力給後面真正關鍵的比賽,則是「不知彼」。我們既不知己,又不知彼,輸得一塌糊塗真的是一點都不冤。

陳冠宇。(中央社)陳冠宇。(中央社)


展望未來,想要真正幫助台灣棒球,我們就要反其道而行:要先「知己」,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再求「知彼」,去盡可能了解別人成功的方式。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要「知恥」,放下身段去學習,因為我們的棒球水平確確實實就是不如人,去學習去模仿別人走過的成功道路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打破一切守舊的心態和利益的考量,台灣棒球需要的絕不是更多的國球振興會議或強棒計劃,而是真正想要脫胎換骨的決心。

陳重嘉

部落客
醉心於體育賽事及運動寫作,希望讓更多人體認到其中的美好。現為Yahoo!奇摩運動及MLB中文官網專欄作家。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亞運〉中斷對中3連勝 中華男籃慘遭淘汰

面對「Win or go home」的殊死戰,中華男籃對決平均身高202公分的中國隊,沒能複製前3次交手全勝的戲碼,終場59比58落敗,苦吞預賽2連敗,連2屆亞運都在8強前出局,下屆將得從資格賽打起。
中華隊此役先發變陣,除了與首戰相同的曾文鼎、周柏臣與林志傑外,洪志善頂替葛記豪、蔡文誠代替楊敬敏先發,開賽防守強度增加不少,但籃板6比14仍搶不過中國隊,首節10比17落後。
第2節,葛記豪三分球追近,周柏臣「3分打」並造成中國隊潛力新秀周琦4次犯規退場休息,中華隊打出12比0攻勢超前,但隨後又陷入混亂,讓中國隊又連得9分,仍處於22比30落後進入中場。
田壘三分球為中華隊下半場比賽揭開序幕,上半場3投盡墨、1分未得的林志傑也開張,並發揮切入長處搶分製造犯規,但中華隊團隊命中率欠佳,罰球狀況更不理想,第3節打完仍以38比47苦追。
中華隊決勝節積極反攻,先以8比0開局將比分追近,隨後數度更僅剩1分差,倒數5.2秒劉錚2罰全中,再度追成58比59後,中國隊發球5秒違例,中華隊最後1擊呂政儒外線落空,曾文鼎補籃也來不及,1分飲恨。
2010年廣州亞運,中華隊同樣是在8強前遭到淘汰,但本屆因北韓退賽,遞補免從資格賽打起,未料卻在預賽首戰就輸給資格賽晉級的哈薩克,今天再中斷對中國的3連勝,再度提前打道回府。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馬英九為什麼要和王金平決裂

繼馬英九重批王金平關說之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又向國民黨現主席馬英九拋出重話,認為馬做法欠周,不利團結,不該羞辱王金平。9月10日,馬英九一方迅速回應稱,不是馬英九不尊重王金平,而是王金平不尊重司法,並反詰連戰,“難道是要團結在縱容司法關說的風氣裡?”島內批馬、批王壁壘分明,國民黨黨內意見不一。
鳳凰網就此特別連線台灣《中國時報》副社長張景為,解讀國民黨馬王之爭背後的黨內風暴。張景為表示,馬英九和王金平不和,已是盡人皆知,沒人能否認關說案背後存在的權力鬥爭,張景為分析稱:“民主時代有多元力量,大家都在睜眼看著,因此重點不在於是不是政治鬥爭,而在於鬥爭的過程中,誰能夠掌握更充分的理由,誰更能佔據合理性和正當性,誰能贏得更多的民意共鳴。”
張景為認為,馬英九有高度政治潔癖,因關說對王金平下重手,符合其一貫風格,大家聽得進去。他表示,“如果一個人平常就是一個很滑頭的政治人物,他突然提出司法廉潔、公正等這麼高的標準,公眾可能不會接受”。
在張景為看來,馬英九此舉並非過河拆橋,他分析表示,某種意義上,王金平黨派色彩比較淡,能贏得民進黨信任,在“立法院”成就個人政治聲望和地位,但與此同時,國民黨議案在關鍵時刻頻頻不能通過,馬英九執政能力反而屢遭詬病,同王金平切割,可讓國民黨展現全新風貌,爭取藍營基本選民回流。但他也指出若馬英九沒能贏得民意,大家轉而同情王金平,民眾對馬英九惡感則會更深,也將引發黨內爭論,國民黨甚至可能在2014年“七合一”地區選舉中被打敗。
(文/李灝)
沒人否認馬王背後有權力鬥爭重點在於誰更能贏得民意
鳳凰網資訊:馬英九此番對王金平下重手,真正意圖是什麼?
張景為:此次政治風暴,既有政治問題,也有司法問題,有三個檯面上的焦點:
第一, 王金平涉嫌的關說,是一般性的關說還是馬英九所言干涉司法的關說,分歧在哪裡,紅線在哪裡;
第二, 馬英九是否涉嫌對“立法院院長”違法監聽的問題;
第三, 特偵組將監聽內容直接向“總統”報告,是否存在違法洩密的問題。
挺馬一方意見認為,不能再縱容將“關說”變為“關心”,這種和稀泥的做法,不能糊弄了事,必須釐清,否則百姓將做何種觀感?親綠陣營則抓住後兩個問題,猛攻否違法監聽、是否洩密,但他們對是否涉及關說、干涉司法,避而不談。
這三個焦點背後,還隱藏著三個潛爭議:
第一, 整個事件,到底是為了維護司法獨立和正義,還是一樁精心設計的政治鬥爭?
第二, 王金平在國民黨內是重量級人物,為何馬英九出手如此之重?而且在短時間內展現如此決絕的處理態度,不留迴旋餘地?這等於是和王金平做了最後攤牌。
第三, 如果王金平因此下台,“立法院”會比王金平在任時更好嗎?
馬英九是否真正為了司法正義,我認為沒有辦法釐清,也沒有必要過度釐清。政治,本來就是權力的分配與鬥爭。馬英九王金平不和,是人所共知的,在這件事件上,我想沒有人能否認這裡面存在權力鬥爭的意味。這種鬥爭如果發生在封建時代,大家關起門來鬥,外面不知道,最後的結論只會有一個。但民主時代有多元力量,大家都在睜眼看著,因此重點不在於是不是政治鬥爭,而在於鬥爭的過程中,誰能夠掌握更充分的理由,誰更能佔據合理性和正當性,誰能贏得更多的民意共鳴。
馬英九把對王金平的批評基調抬得很高,他講這是台灣民主法治最恥辱的一天,如果繼續縱容這種情況,一般百姓如何相信司法公正。王金平公信破產。民進黨一邊則說政府違法監聽、特偵組洩密、馬英九是特務治國、白色恐怖;政府一方回應監聽合法,特偵組有權責向政府報告等等。各方都提出政治、體制還有司法等方面的問題,來爭取民意的認同。
如果一個人平常就是一個很滑頭的政治人物,他突然提出司法廉潔、公正等這麼高的標準,公眾可能不會接受;但馬英九是一個有高度政治潔癖的人,對王金平的處置方式符合馬英九的基本政治風格。所以,馬英九講司法公正、獨立、批評王金平關說是民主政治的恥辱等,大家聽得進去。馬英九王金平素來不睦立法院掣肘遭詬病
鳳凰網資訊:馬英九、王金平矛盾由何而生?為何此時暴發?
張景為:我認為,馬英九和王金平不和,首先與兩個人的出身背景、行事風格、個性、人脈關係有關。他們二人都成長於國民黨的威權時代,但二人省籍不同。
馬英九祖籍湖南,出身不算權貴,在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台灣。馬英九成長於“大內”,曾是蔣經國身邊的當紅秘書,一直在政府行政體系中工作,直到1998年參選台北市長,才加入民選陣容。馬英九是典型的行政精英派。
王金平要比馬英九大近十歲,來自台灣南部,他從1975年開始當選“立法委員”,一直做到“立法院院長”,是選舉出身。選舉出身的政治人物有一個特色,就是一定要廣結善緣,與三教九流、黑白兩道都要建立很好的關係,講究人和,和地方型政治人物關係比較好,被稱為國民黨內部的本土派。
二人政治尚不成熟的時候,沒有明顯的衝突。二人不和開始於2000年逐漸顯露,當時馬英九和王金平在國民黨重奪執政黨的過程中,慢慢冒出頭來。
王金平在這段時間,始終在“立法院”經營他自己的天地,憑藉的就是在“立法院”裡廣結善緣。馬英九人帥、條件好,屬於閃亮的明星,在此時跳上檯面,成為國民黨贏取大選過程中衝鋒陷陣的頭牌大將軍,是當時台灣精英偶像派的政治明星。此時,兩個人各有一片天地,是國民黨贏得大選、穩固政權的兩個重要支柱。
他們互不欣賞對方,王金平看馬英九可能就是孤芳自賞,不近人情;馬英九看王金平就覺得他人脈太過複雜,所以兩個人不對談。但兩個人都不像李登輝、宋楚瑜、陳水扁,沒有那種非常剛猛、殺氣騰騰的的個性,相對都還是君子,屬於溫和型的政治人物,所以雖然彼此互不欣賞,二人矛盾並沒有公開化。
二人矛盾正式公開化是從2005年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時開始的。馬英九與王金平同時參選,馬英九最終以72.4%的得票率獲勝。這是到目前為止,二人唯一一次正面交鋒。和現在屢屢遭人詬病不同,馬英九當時是所向披靡,這是王金平不能比的。
不過在政治圈內,王金平的朋友可能要比馬英九多。王金平從1993年到現在,先後在“立法院”擔任“副院長”、“院長”,他的調和鼎鼐、對政治研判的精準度是一流的,在維持國會穩定方面,沒有人能超過他。不過這也成為對他褒貶不一的原因之一。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一般情況下,王金平可以把局面擺得很平,一旦遇到政黨對決的緊繃狀態時,特別是一些爭議性、對國民黨來講非過不可的法案,比如兩岸服貿協議、核四是否要公投、年金改革等,國民黨方面就會覺得王金平在捍衛黨政策時做得不夠。
從某種意義上講,王金平的黨派色彩比較淡,能夠贏得在野黨的信任,成就了個人的政治聲望和地位。與此同時,馬英九的執政能力也因此頻頻遭到詬病。實際上,馬英九替“國民黨”取得執政權以來,國民黨在“立法院”一直佔據多數席位,但國民黨的議案在“立法院”卻頻頻不能通過,國民黨完全沒有展現出完全執政的力量,藍營選民認為這是王金平縱容的結果。因此,馬英九此次對王金平不留餘地地進行切割,也是基於民眾對“立法院”不作為的厭惡情緒。
連戰與馬英九早生嫌隙與王金平關係較好
鳳凰網資訊:馬英九對王金平下手後,不少人批評他做得過分,就連國民黨大佬連戰都出來公開批評馬英九,怎麼看連戰的發聲?
張景為:連戰曾經是馬英九的長官,連戰是閣揆的時候,馬英九是他的閣員;李登輝任內,連戰為“行政院長”,他任命馬英九為法務部長。但是連戰跟他關係不好.
連戰早期也很欣賞馬英九,但馬英九當選黨主席和“總統”後,被人 ​​批評不近人情,認為他對連戰不那麼尊重。尊重是什麼,有時候就是一種感覺,有些例子實在太小,小到可能忘送請帖,不常打招呼問候等等,連戰下面的一批人也幾乎和馬英九方面不來往了,像台中黑派的陳庚金,還有現任台中市長胡志強等等。
影響馬連關係的還有連勝文槍擊案的影響。連家人認為,這個案子辦得不上不下,是因為馬英九關心度不夠,這個心結也就一直累積下來。連家跟馬關係不好,這幾乎是盡人皆知的,這幾年連戰對馬英九已經很有意見了。
而連戰和王金平的關係本來就比較好,所以這次連戰會站出來說話,他講“立法院長”位高權重不該受到如此羞辱,意思是說處理王之前,馬英九總該聽他解釋,沒有給王解釋的機會就下這種重手、講這麼重的話,辦事不周全。當然連戰講得也有道理。
鳳凰網資訊:連戰、蕭萬長、吳伯雄,包括王金平等這些國民黨元老,在國民黨內部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他們在今天的台灣政壇影響力如何?尤其對馬英九影響如何?
張景為:畢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些人中,當然王金平最有權力,因為他是體制內有職務的,其他的畢竟都退休了。這裡面跟馬英九走得近的就是蕭萬長與吳伯雄。他們會在類似亞太經合會等非正式領袖峰會上,以馬英九“總統”特使這樣一個身份出席。不過必須這麼講,這幾位過去在政壇上留下了不少人脈,他們很知道分寸,所以不會出來興風作浪,就算對馬英九再不滿意,也不至於挑戰現有職位上的人。
但是他們出來公開表態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的影響力怎麼樣,其實是一種觀感上的影響力,既不能調動部隊也不能夠下指揮說某某部長,叫他不要怎麼樣。但他是一種意見領袖,公開出來說馬英九這樣做對王金平太狠了,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認為馬英九是在過河拆橋
鳳凰網資訊:馬英九背後的支持力量都有哪些?從他執政之初走到今天,有哪些國民黨大佬在扶持他?
張景為:馬英九第二任開始後的一年多境況很慘,民調空前低迷,被冠上了“無能”、“軟弱”、“瞻前顧後”等罵名,但在此之前馬英九一路順風順水,很多國民黨重量級的政治人物都對他十分欣賞。
馬英九和國民黨其他政治人物相比,不算權貴子弟,比如宋楚瑜的父親宋達,至少是中將,做過聯勤司令,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只是國民黨中上層的黨工。但馬英九本身相貌堂堂 ​​,哈佛畢業,很乖巧,懂得察言觀色,又彬彬有禮,所以一開始蔣經國就很欣賞他,還有前“行政院長”俞國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現任國民黨副主席關中,都曾和馬英九關係很好。當初,馬英九從政,一路受寵,宋楚瑜年長他八、九歲,都難免要和他有競爭關係。
在此之前,這些政治大佬喜歡馬英九的地方,就是他不鋒芒畢露,在有眾多政治元老提攜的情況下,馬英九一直都沒有跳出來參選。1998年當選台北市長,當時國民黨內部形勢已經到了“天不生英九,萬古如長夜”的地步,馬英九幾乎是在穩贏的狀態才跳出來。
因此,在政治上一向謹小慎微的馬英九對王金平下重手,一定經過了縝密考慮,他的幕僚首先對“立法院”的重新選舉進行過沙盤推演,對王金平去職後,對“立法院”的掌控應該是有十足的把握。同時,通過批王​​ 金平干涉司法獨立獲取正當性、合理性,贏取民意支持。最後,通過下重手,展現從來沒有過的狠勁兒,也向公眾展現馬英九原來不是無能。
鳳凰網資訊:馬英九在執政之初受到元老支持,現在有這樣一個強硬措施,給人一種過河拆橋的不義之感。   
張景為:很多人就是這樣說他。你在台上,你現在翻臉不認人,況且這種事情立法院太多了,這件事情不是被媒體挖出來,又不是在野黨掌握了什麼證據,主動權完全在你馬英九手裡,為什麼還要這樣?他被人家質疑。
如果從權謀鬥爭的角度講,馬英九有強有力的的正當性,來跟王金平做一次徹底切割,讓國民黨展現全新風貌,並爭取藍營基本選民回流。王金平人脈廣,能夠與在野黨調和,這是優點,但有人認為他跟民進黨太好了,講難聽一點就是勾勾搭搭,但這就是他的​​ 政治手腕。
我不認為馬英九是過河拆橋,作為政治人物,他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有其判斷,重點是民意是否支持他與王金平決裂。
王金平出走可能不大比不上宋楚瑜更不要說李登輝
鳳凰網資訊:國民黨內有哪些主要派系?這些派系現在影響力如何?
張景為:國民黨過去是黨內有派,派內有系。“兩蔣”威權時代,盡量壓抑地方派系,當時的黨內派係都是在兩蔣眼皮底下被遙控,相互制衡,彼此消耗,威脅不到兩蔣的統治地位。
李登輝的強權地位已經沒有兩蔣時代那麼強,那個時候的派係就明顯分為本土派和外省精英。當時本土派的主張很難拿捏,本土就是台灣的自主意識,你的政府要在這個地方落地生根,當然要認同本土,才能進一步談兩岸、大陸和世界。但稍一不慎,就跨入“台獨”,本土和“台獨”只 ​​是一線之隔。此外,李登輝時代,國民黨內部還有一些像宋楚瑜這樣的霸主,那時最精彩的 ​​一次,就是新黨1996年參加“總統”大選,但功敗垂成;第二次,就是宋楚瑜出走國民黨。
經過政黨輪替後,國民黨中央內部已經沒有派係了。我認為,一股力量夠強的話,它必須有一個非常耀眼璀璨的領袖,靠路線、理念太虛無縹渺,這些都必須附著在一個很有魅力的人上面。現在國民黨黨內主要是圍繞著人,比如吳敦義和江宜樺。但江宜樺是因為依附在馬英九底下,馬英九快速把他提拔起來的,他本人還沒有那麼大的實力。而這些有實力的政治領袖和原來的派系概念中的霸主完全不一樣,他們被馬英九串在一起,都不敢一搏,已經被馴化了。
而從現在整個台灣的格局來看,這也包括民進黨在內,真正的地方派係就是所謂的五都,台北市、新北市、大台中市、大台南市和大高雄市。國民黨黨內是郝龍斌、朱立倫和胡志強,民進黨黨內就是陳菊和賴清德,他們是所謂地方大諸侯,其實縣市都沒有那麼強,領導人都是換來換去。
未來的話,我認為,執掌國民黨不是吳敦義就是朱立倫。而國民黨內四、五十歲這一年齡段,還看不出有什麼特別有實力的人物。而民進黨永遠都是那幾個老天王,蘇貞昌、謝長廷、蔡英文、陳菊和賴清德。
鳳凰網資訊:此次馬英九重批王金平,是否會引發國民黨黨內鬥爭,甚至分裂?
張景為:有可能,因為馬英九在改革上的方式有點激進,不那麼穩當,本身就留下了很多讓人家詬病的地方。在王金平這個事件上,如果馬英九最終沒能從維護司法獨立角度佔據正當性,沒有贏得民意共鳴的話,反而轉成大家對王金平的同情,那麼民眾對馬英九的惡感會更加深,會覺得他做事很拙劣,對他的不滿會增加,當然會引發國民黨內部的爭論。
但即使是這樣的話,國民黨也不會立刻分裂,他們拆出去也發揮不了很大影響,還不如在家大業大的國民黨這個大樹底下好乘涼。不過黨內鬥爭會導致國民黨很多政策無法順利推行,最終的結果就是會在2014年的“七合一”地區選舉中被打敗。
鳳凰網資訊:王金平延續政治生命有哪些選擇?對國民黨未來將產生哪些影響?是否會成為國名黨歷史上的第二個“李登輝”?
張景為:王金平不可能成為國民黨第二個李登輝。第一,王金平沒有李登輝的實力,李登輝有他當年的背景,當時國民黨還是家大業大,民進黨的力量不能跟國民黨比。第二,他沒有李登輝的膽智。第三,他沒有李登輝當時的聲望,李登輝當時是第一個出身於台灣省籍的政治人物做“執政黨”主席、“總統”,魅力十分大。
我認為,現在的國民黨已經經不起分裂,如果此時王金平出走國民黨,可能會成為馬英九執政的掣肘力量,會削弱國民黨的一部分力量。但是這種掣肘的影響力有多大,值得懷疑。
如果王金平選擇成為第三方勢力的話,台灣極端藍綠選民沒有那麼多,佔大多數的泛藍、泛綠選民到時一定會選邊站隊,第三方勢力會被拋棄。
而王金平加入民進黨,一點作用也沒有。民進黨自身的一畝三分地,沒有可以分給他的。在台灣這種立場分明的政治體制中,民進黨的選民不會投票給他,藍營也會唾棄他,最終會被夾殺。
所以,我認為,王金平連宋楚瑜當年的風雲都卷不起來,更不要比李登輝。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開房「堅」又被捉 王世堅暫停競選活動

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又被周刊拍到帶妹上摩鐵,對象是8年前一起鬧出緋聞的助理。時隔8年,與前助理開房「堅」又被捉到,王世堅於早上10點20分開記者會簡短說明,為外遇事件道歉。王世堅並宣布暫停所有競選活動,不退選,未來去留交由大眾決定。
王世堅早上為出軌事件快閃道歉,指對不起太太和社會大眾,之後將不主動從事競選活動。女方父親今早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女兒已成年,他不方便多做回應。
8年前王世堅爆出與時任助理的23歲女子上摩鐵,當時王世堅和元配一起出面開記者會滅火,坦承犯下「犯全天下男人都犯的錯」,想不到8年來藕斷絲連,再度爆出外遇事件。